第 25 期

2013 年 9 月 5 日出刊

圖書教師電子報粉絲團 

國內外小學及兒童圖書館

 新書資訊、書評及分級

 提供圖書教師好用的網路資源或網路服務

相關資源

徵稿訊息
您是圖書教師嗎?
歡迎將您的寶貴經驗、
心得感想,
或是對圖書館經營、
閱讀推動的任何想法
分享給我們

投稿方式:
1. 文章字數約1000字,請勿超過1500字,超過以1500字計算稿費
2. 若有相關圖片,可以jpg格式附加檔案,隨文章一併寄送
3. 投稿請寄twlyf2009@gmail.com,並於主旨註明「投稿圖書教師電子報」
4. 文章若經錄用,將酌致稿酬,圖書教師輔導團並取得該文所有使用模式及再授權之權利。

小六生的真實挑戰:社會實踐的資訊素養課程

本文摘要

      置身資訊取得容易、知識及技術迅速更新的時代,教師顯然不再是學生唯一的訊息來源,學校裡所學的知識也無法再長期使用。面對社會的急遽變遷,身為教師的我們不禁自問:學校為何存在?教師無可取代的專業在哪裡?依靠「傳授特定學科知識」的教育方式,真能幫助學生創造更美好的未來嗎?

 

    學校是提供改變力量的場所,教育是一種「自由的實踐」(practice of freedom),藉著它,所有人們都可以批判或有創造力的去面對他們的世界,發現如何去參與改變世界的歷程。(Paulo Freire, 1972)
 

壹、 緣起
    置身資訊取得容易、知識及技術迅速更新的時代,教師顯然不再是學生唯一的訊息來源,學校裡所學的知識也無法再長期使用。面對社會的急遽變遷,身為教師的我們不禁自問:學校為何存在?教師無可取代的專業在哪裡?依靠「傳授特定學科知識」的教育方式,真能幫助學生創造更美好的未來嗎?
    有鑑於此,嘉大附小自93學年度起實施資訊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課程,關注「學生能依據自己的需求和興趣,有效的蒐集、理解、評估、應用及產出資訊」的能力,以培養自主學習、批判思辨並能解決問題的優質人才。換言之,資訊素養是能力取向的課程,目的在引導學生由實作活動中學習「學習的方法」,是一種可以融入各學科領域的教學模組。課程進行時,師生共同浸潤在專題學習的脈絡中,教師成為學習的引導者和輔助者,協助學生像學者專家一般的探索、發現、甚至創造知識,用以解決或改善生活中面臨的真實挑戰。
    以下茲以實際課程事例-「國際糧食危機」為題材,陳述資訊素養在國小六年級實施的樣貌,以及當學生投入真實情境的學習時,所展現的「使用資訊改變社會」的行動力。希望藉此拋磚引玉,邀請「有志之師」在此基礎上,運用在地教學情境可得之素材,調整為自身可行之模式,一同為孩子們的學習、自身的專業地位與營造美好的社會而努力。

貳、 小六生的挑戰:資訊素養與社會實踐
    肇因於食品添加塑化劑、學校午餐檢驗出農藥殘留、以及非洲索馬利亞飢荒等新聞頻頻在日常生活中出現,我和六年級170位學生決定以「國際糧食危機」為探索方向,利用一學期的資訊素養課,進行資料蒐集、釐清問題、研擬解決方案並採取改善行動的專題任務。學生依其意願分成22個學習小組,就各組關心的議題逐步展開學習活動。在此,為求清晰呈現教學流程和學生學習狀況,茲以Plan、Do、Review三階段,敘述學生如何一邊蒐集、分析和應用資訊,一邊形成行動策略,最終引發自身和社會的改變。然而,在實際教學情境中,此三階段是不斷反覆循環的歷程,而非線性發展的單向道。

一、 Plan:定義問題、尋找策略
    對教師而言,教學前的準備是資訊素養課程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備課時必需處理三件事:1.考量學生生活經驗和興趣,暫擬主題任務的方向。2.多管道蒐集與主題相關的資訊,提供背景知識的閱讀材料。3.發展引導式問題或任務實施流程,作為學生學習的鷹架。當學生在課堂中討論並認同此主題時,便已開啟探索學習的歷程,置身Plan的階段。

(一)探索現況:一般而言,初步閱讀的材料大多由老師提供。全班學生透過拼圖法,分別善用各種閱讀理解策略瞭解文章重點,然後相互分享資訊。待共同歸納出國際糧食危機的大致內涵之後,各組再從中選擇所關心的議題。


                                  <學生互助合作,利用閱讀理解策略瞭解文章重點。>



                                   <閱讀不同文章的學生集合成一組,互相分享資訊。>



                                 <依據閱讀的資訊,全班歸納國際糧食危機的可能面向。>

(二)釐清聚焦的主題,發展行動方案:當各組決定明確的探索方向、考慮獲取資訊的可能途徑後,便著手查找資料,深入認識並瞭解問題的核心,據以規劃可行的問題解決步驟。以「糧食危機特攻隊」為例,這一群小六生從關心東非飢荒的議題出發,轉化為珍惜食物的在地行動。孩子們認為:

目前學校有廚房準備的營養午餐,但是學校的學生都很挑食,中午的飯菜常剩下一大堆,那些剩下的食物如果送到非洲,一定可以讓更多難民活下去。在我們查到的資料中顯示,九百萬的難民就有五百萬人是和我們年紀差不多的兒童,當我們閱讀到饑荒的相關資料及圖片時,真的覺得那些饑民很可憐,更讓我們知道世界上有很多人是處於飢餓的狀態,讓我們於心不忍。因此我們覺得我們應該要懂得珍惜我們所擁有的,不要浪費食物。可是,東非離我們那麼遠,要如何真正幫助到飢民,有一點困難,於是我們決定從身邊需要幫助的人開始做起。先瞭解廚房的運作,再瞭解剩下的廚餘如何處理,並向全校宣導「珍惜食物」的觀念。

    據此,透過與同儕、師長以及多元資訊之間的互動、對話和討論,學生們逐漸發展出引導行動的概念圖:

↑↓小組對話、討論,依據所蒐集的資訊,發展具體的問題解決方案。

二、 Do:取得資訊、使用資訊、統整資訊
    與Plan相同,學生也數度往返Do的階段,進行資訊取得、使用和統整的學習。有時是使用資訊來定義問題,例如:幫助自己瞭解國際糧食危機的概況或深度探索小組聚焦的議題等;有時則分工合作的以訪問、實地觀察與操作、尋找網路資源、報章雜誌、新聞或書籍等方式,蒐集必要的資訊以擬定問題解決方案,進而採取改善周遭環境的具體行動。
    舉例來說,為了知道全校午餐的廚餘量,糧食危機特攻隊在徵得學校同意的情況下,連續幾週到廚房量秤廚餘,再將具體數據繪製成統計圖表。孩子們在行動紀錄上寫著:

中午,我們到廚房並把菜桶裡的剩菜倒進一個大桶子中,再來用磅秤秤廚餘有幾公斤,並記錄下來,記錄一星期後,再算出每天約浪費了多少食物,有些大家討厭的食物廚餘還高達90公斤呢!
要去秤之前我覺得廚餘應該不多才對,因為有些班級是規定不能將剩菜剩飯倒進廚餘桶裡的。但是後來發現廚餘量愈來愈多,讓我大吃一驚!
 

              
 每天中午,學生輪流到廚房量秤廚餘,並繪製表格做紀錄。 在學生朝會報告全校每天浪費的食物量,並將此數據換算成東非人民可食用的天數。 在公共區域張貼海報,呼籲大家珍惜食物。
     
 獲得校長的同意之後,主動邀請基金會到學校取餐。 實地參訪,瞭解基金會運作及發放餐點的狀況。 糧食危機特攻隊的學生利用午修時間,協助基金會人員取餐。

 
    在實際參與的過程中,學生們驚訝的發現:午餐廚餘量比原本預期還多的原因之一,是各班餐桶裡還能吃的菜餚和米飯,在送到廚房之後便直接倒入廚餘桶。於是,除了積極利用全校朝會宣導珍惜食物的觀念之外,也興起「連絡基金會幫忙,將學校營養午餐剩下的飯菜分送給街友」的想法,希望能充分利用資源,幫助週遭需要的人。在數次模擬與練習之後,孩子們帶著午餐廚餘統計表和幾個基金會的基本資料,鼓起勇氣尋求校長及午餐執行祕書的支持,然後著手聯絡基金會。一位孩子記錄當時的情形:

今天放學後,我和同學打電話給人安基金會嘉義站,詢問他們是否能幫忙我們將學校營養午餐剩餘的飯菜分送給街友。當我在寫稿子的時候,心情很緊張,擔心基金會不答應我們的請求。沒想到基金會的站長很親切,還叫我不要緊張慢慢說,讓我頓時鬆了一口氣。而且,他們竟然一口答應!接著我們又和校長討論,校長給了我們很多建議,讓我們有更多的想法。

    在這個階段,老師扮演諮詢顧問的角色,負責支持、鼓勵、引導和監督各學習小組的執行進度。除了協助小組順暢運作之外,最為關鍵的是在學生迷惘或遭遇挫折時,以提問的方式幫助孩子思考,促使他們看到原來沒看到的,覺察原來沒想過的。當小六生面對社會實踐的真實挑戰時,教師是孩子們的合作夥伴,一同在對話、互學、共享的過程中改造現實,相互成就。

三、 Review:評估
    Review就像一條繩索,緊密的將Plan和Do串聯起來。具體的說,「評估」大致包含兩部分:一是存在Plan和Do階段中,衡量什麼時候應該做什麼事的能力;另一是在完成Do的階段後,評判自己與同儕的學習過程及成果的能力。對小六生而言,「評估現況以調整學習行動」的後設認知能力是相當重要的學習策略,需要教師提供結構性的輔助。
    在國際糧食危機的學習任務中,用來協助學生發展評估能力的主要方式有三項:
    (一)文件紀錄:教師將空白進度表和引導式問題印製成學習單,供學生規劃小組進度、記錄及檢核學習過程時使用。藉由具體的文字紀錄,學生不僅能清楚看到全組的學習現況,組員之間也藉此分享資訊,進而回饋調整並規劃下一步行動。另外,跨班級進度紀錄表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可幫助學習小組評鑑自己是否在學習的軌道上。
    (二)對話討論:除了文字資料,提供正式的口頭報告情境,也是幫助學生提升學習意識的方式。邀請各組學生向同儕說明自己關心的議題、欲採取的行動及目前進度等,可促使學生歸納彙整自己的學習狀況。無論是班級內各組之間的互動對話,或進行跨班級的分享討論,孩子們都能從他人給予的意見中更認識自己。
    (三)影像檢視:期中及期末是評估回饋的適當時機,通常我會整理各班10週以來的學習過程影像,利用照片播放的方式喚起孩子們的記憶。看著銀幕上自己與同學互動的身影,搭配輕柔的背景音樂,孩子們突然間好像能把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串連起來,也意識到後續學習的方向。此外,期末回饋單會在影像放映後接續登場,透過半開放式的檢核表,幫助學生省思自己的學習過程與成果。

               
 隨著學習活動的開展,各組撰寫的學習單逐步彙集成資料冊。 教師設計引導式問題,作為學生學習的鷹架。 跨班級進度紀錄表呈現22組學生的學習進度。
     
 透過班級內分享、交流和討論,學生更清楚自己的方向。 各組代表參與跨班級會議,試圖從別人給予的意見中學習。 藉著填寫期末回饋單,省思自己的學習過程與成果。

 參、 懷抱希望的課程   

    如果教育是希望工程,那麼,課程便是落實希望的途徑。透過紮實的課程實踐,嘉大附小的孩子在學習資訊素養的同時,有機會為自己關注的社會議題發聲,為關心的人群盡力,在改善社會之際深刻體驗「I can」的能動力。融入資訊素養的課程,不僅能提升孩子們的學科知識,也孕育出帶得走的學習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然而,課程的希望不在一間學校,而在擁有一群教師願意跨越「單向傳授教科書」的教學慣例,在各自教學現場提供多元對話、提問和自主探索的學習情境,幫助學生成為學習主體。當我們的孩子能自由的運用文字、語言、圖像與週遭人事物溝通互動,能批判或有創造力的去參與他們的真實生活世界時,學校才真正成為「讓孩子擁有改變力量」的場所。

附件:全文PDF全文DOC

回到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