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4 期

2014 年 9 月 5 日出刊

圖書教師電子報粉絲團 

國內外小學及兒童圖書館

 新書資訊、書評及分級

 提供圖書教師好用的網路資源或網路服務

相關資源

徵稿訊息
您是圖書教師嗎?
歡迎將您的寶貴經驗、
心得感想,
或是對圖書館經營、
閱讀推動的任何想法
分享給我們

投稿方式:
1. 文章字數約1300-1500字,若超過以1500字計算稿費
2. 若有相關圖片,可以jpg格式附加原始檔案,隨文章一併寄送
3. 投稿請寄twlyf2009@gmail.com,並於主旨註明「投稿圖書教師電子報」
4. 文章若經錄用,將酌致稿酬,圖書教師輔導團並取得該文所有使用模式及再授權之權利。

「閱讀的力量」--作家林文義老師暢談閱讀觀

本文摘要

林文義老師鼓勵我們多閱讀,不要排斥任何可閱讀的書籍,每一種類的書籍,都有不同的養分,就像每一種朋友,知道的知識都不同,可以聊的話題都不同

暑假,濕悶燠熱,我聆聽了一場作家林文義老師的講座,待在冷氣房裡,心一丁點兒也不熱,卻極其地充實、豐滿。

      這一堂課,林文義老師帶我們理解了「閱讀的力量」。長期在藝文界、政治界深耕的他,對於閱讀,自然有渴望的一面; 因為曾經擔任電視名嘴,因此任何的話題,都必須瞭若指掌、觸類旁通; 同時又在藝文界的林老師,是一個兼具理性與感性的人,他的文章饒富有深度又不矯揉造作,他堅稱,是「閱讀」帶給他的力量,讓他能應對生活周遭種種的議題與難題。

      林文義老師說,閱讀可以拓展人的思考能力; 當我們在談論一件事情的時候,閱讀量少的人,只能從一、二個角度來切,而當閱讀量夠的人,則可以從三、四個角度切入; 而就同一件議題來看,鮮少閱讀的人,只能鑽研在一個面向,在胡同裡鑽來鑽去,跳不開來,但相對的,視野廣的人,他可以從正面的、反面的立場來剖析。

      在學校,我們常會讓孩子寫作文,當一個簡單的題目是<我的爸爸>時,給不同階段的學生來書寫,一定會寫出不同層次的內容。國小中低年級的學生,可能會寫出爸爸的長相、爸爸帶我們做過什麼、希望爸爸身體健康…; 高年級的學生,也許可以深入寫出我和爸爸相處的時光、我要學習爸爸的精神…; 國中的學生,也許可以寫出爸爸的偉大事蹟、爸爸給我的啟示、爸爸對我們的影響; 高中的學生,也許會使用更精準的語彙用語,更感人的手法來寫我的爸爸,也許會旁徵博引一些典故、諺語、書籍、電影; 而到了大學的時候,視野慢慢變廣,也許能寫出國際上典範爸爸的事例,或是用一首文學新詩來涵蓋爸爸的生活點滴。

      因此,不同的人生階段,面對同樣的題目,便會產生不同的想像; 好比,我們去旅行,就算淡水老街已經去過好幾十次了,但是不同的階段去,會有不同的體認,和不同的朋友去,會有不同的話聊。常常,閱讀就是這麼地深具力量,它可以把我們帶到又寬又遠的世界。在台灣,我們無法天天出國、去參與他們的國際情事,但是透過閱讀書報、當期雜誌,卻讓我們可以得知相關的資訊。

      在課程中,林文義老師也帶領我們認識了不少作家、作品名稱、出版社,在藝文圈打滾多年的林文義老師,對八成以上的作家,幾乎都能說出一段故事來,像王文興、沈從文、韓良露、黃春明、張曉風、周夢蝶、苦苓、蔣勳、林清玄、楊牧、洪醒夫、劉克襄…,每一個現在熱門的作家,都曾經有過繽紛的往事,在林文義老師娓娓道來之下,讓我們身在教室,如沐春風,好像每一個知名作家,就在眼前一般。

  林老師鼓勵我們帶學生閱讀知名作家的作品,但為了不要一開始就打壞學生閱讀的胃口,老師可以印其中最好笑、有趣、可留伏筆的地方,讓學生閱讀,若學生有興趣的話,他當可自行去借閱,或透過老師尋求資源。林老師說,閱讀最怕一開始就給他大量枯躁無味的文學作品,一來動機沒了,什麼都別談; 二來,老師在推動閱讀時,也會倍感吃力。

      在出版社方面,不同的出版社,有不同的書籍主打方向,也會推出不同的作家明星; 平日老師可以多翻翻不同家的出版社,比較他們的書籍走向、版面配置、閱讀手感…,當家長問起有沒有適合的出版社或書籍可借學生閱讀時,林文義老師亦提供教育部、文化部的好書資源,供大家參考。這堂課,老師還把「歌曲」也當作閱讀的素材; 林文義老師說,有些歌的意境很美,很適合一聽再聽; 有些歌詞的內容書寫,恰到好處,只要慢慢品味,也可以連結到自己的生活經驗; 而對於許多流行歌曲的歌詞成了大考的題目,林文義老師則不予置評; 他認為,當藝術、閱讀、歌曲變成是「考試」時候,它們就變得不單純了,欣賞起來也變得有壓力了。林老師介紹了幾首老歌,如蔡琴的<蝶衣>、羅大佑的<鹿港小鎮>、王芷蕾的<台北的天空>…等,告訴我們有些作家,其實除了寫文章之外,也擅長寫詞。

      林文義老師鼓勵我們多閱讀,不要排斥任何可閱讀的書籍,每一種類的書籍,都有不同的養分,就像每一種朋友,知道的知識都不同,可以聊的話題都不同; 閱讀一定可感化一個人的氣質,增加一個人的思考能力,它是一種習慣,需要建立起來,等到習慣養成了,未來就會變成一個自動自發的動作了; 大人如此,學生何嘗不是呢?

 


附件:全文PDF全文DOC

回到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