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8 期

2022 年 3 月 25 日出刊

圖書教師電子報粉絲團 



CIRN-全國圖書教師輔導團
 

徵稿訊息
您是圖書教師嗎?
歡迎將您的寶貴經驗、
心得感想,
或是對圖書館經營、
閱讀推動的任何想法
分享給我們

投稿方式:
1. 文章字數約1300-1500字
2. 若有相關圖片,可以jpg格式附加原始檔案,隨文章一併寄送
3. 投稿請寄twlyf2009@gmail.com,並於主旨註明「投稿圖書教師電子報」
4. 文章若經錄用,將酌致稿酬,圖書教師輔導團並取得該文所有使用模式及再授權之權利。

欣賞數學故事所蘊含的認知旨趣

談108課綱數學閱讀推廣教育

本文摘要

本文內容為《數學故事讀說寫──敘事‧閱讀‧寫作》之內容摘錄 (作者:臺灣數學史教育學會理事長洪萬生教授),期望能讓大家了解、欣賞數學,且推薦給能更進一步推動科普閱讀教學的教師夥伴們。

 

108課綱對於素養的教育推廣,數學的學習也不再只是單純的公式套用,而是能夠「閱讀」激發數學與歷史的雙重洞察力。現代的教育文化脈絡中,數學故事的讀、說、寫,都離不開數學普及敘事。如果能欣賞數學故事所蘊含的認知旨趣,再深入了解數學閱讀與寫作的價值,從而喜歡上數學的話,聽起來是不是很浪漫呢? 

 

一、前言

多年來,我在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開授「數學史」課程(一學期三學分)時,學生的選課動機大都與聽故事有關。他們常期待我講(數學)故事,我則故意吊他們胃口,「刻意」地強調數學史不等於說故事,尤其是說一些「老生常談」的故事。當然,我整個學期其實都在說各色各樣的數學或數學家的故事,只是主題大都圍繞在數學史及其在數學教學上的連結及應用。

然而,既然我們所使用的是所謂的遺聞軼事,那麼,這些故事往往有好幾個版本,譬如,高斯的故事一說發生在7歲,一說是10歲,哪一個才是真實的?或者,根本都是編造的!不過,即使是編造的,編造者的手法顯然相當高明,因為他們捕捉到數學神童的天賦才氣特質,而且也運用適當的歷史脈絡來烘托,讓讀者彷彿閱讀「歷史小說」一般,對於其中的人物行動或故事情節「信以為真」,而達到「怡情養性」與「知性啟蒙」的效果。

因此,針對這些遺聞軼事,我們如何閱讀?如何重述(recount)?如何編造?在課堂上的引用時機?強調哪些面向(歷史還是認知)?這對於我們希望實踐HPM 時,是一些必須從容面對的課題。

※所謂HPM,是指關連數學史與數學教學(History and Pedagogy of Mathematics,簡稱HPM)的研究/教育活動。 

二、傳奇故事大家說

故事重述如何有助於我們的學習?這個議題似乎沒有引起太多學者或教育家的矚目。不過,在數學課堂上,鼓勵學生在已有的數學故事框架或內容上,重述另一個版本,是非常值得嘗試的教學活動。

以阿基米德之死為例,說明三位作家古羅馬的普魯塔克、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恰佩克,以及二十一世紀初的穆西亞拉克,如何重述這個悲劇性的歷史插曲或事件。針對這個插曲,普魯塔克的年代或許最接近前三個版本的最早風貌,他的創作有助於我們「重建」這一段史實,讓阿基米德做數學的不凡才氣,可以得到充分的佐證。二十世紀初的數學史著作喜歡將他與牛頓、高斯並列為三大巨人,當然是其來有自,從而我們也不難理解何以費爾茲獎(Fields Medal)的獎牌要雕刻阿基米德肖像了。 

三、108 數學課綱的隨想

針對素養項目,總綱委員強調:國民「應具備自我文化認同的信念,並尊重與欣賞多元文化」,而且還可採取積極行動,「發展國際理解、多元文化價值觀與世界和平的胸懷」。

與此對應的普通型高中教育階段之「數學領域核心素養具體內涵」(編碼S-U-C3),則是:具備欣賞數學觀念或工具跨文化傳承的歷史與地理背景的視野,並瞭解其促成技術發展或文化差異的範例。顯然,這些都是社會參與的必備(數學)核心素養,而其連結當然是上文提及的「理念三」:數學是一種人文素養,宜培養學生的文化美感。

當我們企圖將閱讀素養融入數學教學時,這些數學史書籍也是極適合普及閱讀使用的讀物。因此,將數學史融入教學的進路,也一定可以將十二年國教的「閱讀素養議題」融入數學教學,一舉兩得。 

總之,HPM的使命並不是要用「數學史」來取代「數學」。然而,它關乎多項的十二年國教的數學素養,因此,它的教育「正當性」已毋庸置疑。為今之計,我們應該好好運用數學史的進路之特性,除了「培養學生的文化美感」之外,也讓它極力想要凸顯的「系統思考」或「後設思考」,至少能成為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一個重要環節。 

※內容為《數學故事讀說寫──敘事‧閱讀‧寫作》之內容摘錄(作者:臺灣數學史教育學會理事長洪萬生教授),期望能讓大家了解、欣賞數學,且推薦給能更進一步推動科普閱讀教學的教師夥伴們。

 

附件: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