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 期

2011 年 4 月 30 日出刊

 新書資訊、書評及分級

國內外小學及兒童圖書館

 提供圖書教師好用的網路資源或網路服務

相關資源

 連結至「圖書教師意見交流討論區」
(討論區已開放,歡迎圖書教師在此進行交流!)

徵稿訊息
您是圖書教師嗎?
歡迎將您的寶貴經驗、
心得感想,
或是對圖書館經營、
閱讀推動的任何想法
分享給我們

投稿方式:
1. 文章字數約1000字,請勿超過1500字,超過以1500字計算稿費
2. 若有相關圖片,可以jpg格式附加檔案,隨文章一併寄送
3. 投稿請寄twlyf2009@gmail.com,並於主旨註明「投稿圖書教師電子報」
4. 文章若經錄用,將酌致稿酬,圖書教師輔導團並取得該文所有使用模式及再授權之權利。

重新思考數位時代的閱讀能力

本文摘要

現代網路及行動通訊的科技發展迅速,加上國內推展電子書與電子書包的趨勢,線上閱讀的模式勢必取代傳統紙本閱讀而成為主要的閱讀形態。在這個科技發展快速變遷的網路數位時代,不論是學習、工作、社交甚至是生活方式都面臨著快速變化及重新定義的挑戰。

  2001年Marc Prensky(美國有關數位學習研究的學者)提出數位原民(digital natives)的概念與名稱,距今10年,生長在電腦、網路及行動通訊時代的新世代所閱讀、所藉以表達思想與感受的媒介趨於多元,他們的讀寫能力鑑測自然不宜侷限於傳統紙本模式的指標。

  今年1月號的《中等學校學刊》有一篇由三位語文教育與師範教育的學者共同發表的文章(註1),討論線上閱讀模式與紙本閱讀的關鍵差異在於「深度閱讀」的能力表現(deep reading),茲簡要摘譯此篇文章內容如下。

  作者將100位國二生平均分成4組,分別給予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文章進行線上與紙本閱讀,旨在研究線上與紙本閱讀模式中閱讀文章細節的技能表現。研究發現不論是文章內容的學科屬性或線上/紙本閱讀模式,受測者在略讀文章大意(main ideas)的表現上並無明顯的差別。然而,受測者在線上或紙本閱讀模式上最大差異在於閱讀文章內容細節(reading for details)的表現。為了探究線上閱讀模式在讀取特定資訊(reading specifics)或閱讀細節的能力表現不如理解大意的原因,作者就三方面審視線上閱讀模式或行為,並提出五個在線上閱讀的環境中可以加強深度閱讀的做法,讓老師們參考,分列如下:

●線上閱讀模式
1. 略讀文章大意(The main idea):到了國二這個階段,學生在傳統的紙本閱讀模式中已經具備許多經驗,可判讀出文章大意,因為他們已經能夠在文章篇幅中明確指出重要資訊的句子結構,這樣的技能可以直接轉移到線上閱讀。然而,如果缺乏線上閱讀文章內容細節的技能,這對學生未來的學習與工作產能影響甚鉅。

2. 三維閱讀(Three-dimensional reading):以英文為例,紙本閱讀的方式是從左到右、由上到下,此為二維閱讀(2-D reading)。然而,線上閱讀的過程則是跳躍、多層次的,過程中會點選其他的相關連結,開啟新頁而閱讀內容,讀者可自主決定是否要將最先開啟的原始文本完整讀完。這種三維的閱讀本質可能是學生線上閱讀能力表現比紙本閱讀能力為低的原因之一。作者實驗發現進行線上閱讀的學生比較容易分心,而且比較想看他們在網路上找到的其他東西。三維閱讀也許比較容易對細節的關注力產生干擾。

3. 深度閱讀(Deep reading):許多研究指出需要加強由老師向學生示範線上閱讀行為,尤其是在深度閱讀的方法上。作者採用Maryanne Wolf和Mirit Barzillai(註2)對「深度閱讀」定義:一系列促成理解的複雜過程,涵蓋推論與演繹思考(inferential and deductive reasoning)、類推技巧(analogical skills)、批判分析(critical analysis)、反思(reflection)及insight(見解)。

●加強深度閱讀的做法
1. 建立閱讀目標:老師協助學生了解他們閱讀的目標或目的,如:要找出特定資訊、讀取作者的看法、為了樂趣、或是為了其他各種不同的原因。一旦建立閱讀目標,他們不僅略讀大意,也會注意文本中的細節。

2. 示範閱讀:身教示範具有深切的影響,在閱讀的過程中,老師可以示範自己閱讀線上文本中的讀解過程,包括利用線上筆記工具整理文中內容細節的方法。

3. 利用圖像組織圖(註3):數十年來多有研究提倡使用圖像組織圖(graphic organizers)輔助學生理解閱讀內容。作者推薦三種線上版的圖像組織圖,供老師參考利用。

4. 增進討論:即便在線上虛擬環境中,有機會和同儕討論與分享仍是可使學習效果提高的方式。作者建議可以採用部落格(blogging)以及線上即時通訊軟體(instant messaging)做為增進討論的工具,並以實例分享作法。

5. 慢讀:一般而言,閱讀教學強調閱讀流暢度(fluency),並認為過慢的閱讀速度會干擾閱讀理解,然而,不同類型的文本與閱讀目標需要不同的閱讀速度。仔細地慢慢讀才會有足夠的時間運用所有的閱讀策略,如:推論、預測、連結,甚至發現自己與作者持不同看法之處。

  美國的教育實況、發展與研究並非能夠完全複製或適用於其他國家,然而,透過這些外來經驗的分享,若可做為預見未來自身發展的借鏡,仍是寶貴且有所助益的提醒。

註1:Fisher, D., Lapp, D., & Wood, K. (2011). Reading for details in online and printed text: A prerequisite for deep reading. Middle School Journal, 42(3), 58-63.

註2:Wolf, M., & Barzillai, M. (2009). The importance of deep read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 66(6), 32–37.

註3:關於圖像組織圖的完整介紹與在各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可參考2005年遠流出版,李欣蓉翻譯的《圖像化學習》。此書譯者指出圖像組織圖「可以組織資訊、將重要的概念進行重整,或是以視覺圖像表達、組織整合已知或未知的資訊。……可以讓學生藉由了解連結關係,而將新的知識納入舊有的意義結構中……透過視覺的傳遞更清楚地看到訊息之間的關係與重點」(頁16)。

附件:全文PDF全文DOC

回到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