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4 期

2018 年 8 月 28 日出刊

圖書教師電子報粉絲團 

國內外小學及兒童圖書館

 新書資訊、書評及分級

 提供圖書教師好用的網路資源或網路服務

相關資源

徵稿訊息
您是圖書教師嗎?
歡迎將您的寶貴經驗、
心得感想,
或是對圖書館經營、
閱讀推動的任何想法
分享給我們

投稿方式:
1. 文章字數約1300-1500字
2. 若有相關圖片,可以jpg格式附加原始檔案,隨文章一併寄送
3. 投稿請寄twlyf2009@gmail.com,並於主旨註明「投稿圖書教師電子報」
4. 文章若經錄用,將酌致稿酬,圖書教師輔導團並取得該文所有使用模式及再授權之權利。

在閱讀裡與平凡幸褔相遇

本文摘要

林益生老師教學多年,在圖書館中看見圖書館的重要,發現圖書館正是可以提供學生公平學習資源的場域,很慶幸自己能有機會參與學校圖書館改造工程,我們一直在追求教育的本質為何時?終於更清楚「孩子沒有辦法選擇出生的家庭,但透過閱讀有機會改變他的人生。」這句話的意義。也邀請家長參與,讓讓家長成為孩子從小閱讀的陪伴者,社區閱讀推動的參與者。老師也說明每一個學校的人才特色都不一樣,不可能將一所學校成功的經驗完全複製,但可以選擇最上手的方式去做,訂下目標,探觸方向,想辦法把學生帶進圖書館,閱讀教育就會成功。

 

升上小六那一年,忽然發現教室後面多了一整排的課外書,那排書籍正是對五、六年級生一點都不陌生的《中華兒童叢書》,叢書中《洪荒時代》成為我人生第一本閱讀的課外書,銘印之深刻猶至今日,之後在重視升學主義制度下的年代,課外書等同禁書,「閱讀」一詞更是遙遠到30年前開始當老師時依然是陌生的白話。民國87年因職務更動,無意間接下學校圖書館空間改善與自動化任務,完成後才驚覺圖書館這麼大的資源與空間,不應該是被當成閒置的倉庫對待。然而,回顧當時國內小學的閱讀教育推動現況,不就如洪荒時代一般景象。對自己而言,意外接下圖書館工作,當下對閱讀教育、圖書館的經營也是如坐雲霧、一無所知,只能在摸索與學習中前進,今日再回首與圖書館結緣的過往,著實為一項美麗的錯誤。

 

 個人服務的學校是一所眷村學校,隔代教養多,弱勢家庭比率算高,猶記得當年經常泡電動玩具間導致聯絡簿都沒簽名的學生跟我說:「很久沒看到爸爸、媽媽了。」詫異當下,經詢問才瞭解學生父母親是做夜市攤販生意的工作,傍晚父母出門時孩子還沒放學,凌晨收拾好攤位回到家,孩子已睡覺了。早上孩子上學時,父母親經常還沒起床,早餐、晚餐都是放在桌上的銅板,孩子拿著錢會真的去買餐嗎?想想就不難理解學生為何會流連在電玩世界裡。又當你看到寄人籬下、父親拾荒、母親難產去世的單親孩子,卻徜徉在圖書館,被書的內容深深吸引,一顰一笑著迷的翻著書,似乎忘記所有煩憂的景象,你就會瞭解圖書館對弱勢孩子的重要。如何找回徘徊的孩子?如何協助弱勢的孩子有翻轉的機會?在頓悟中才發現圖書館正是可以提供學生公平學習資源的場域,很慶幸自己能有機會參與學校圖書館改造工程,我們一直在追求教育的本質為何時?終於更清楚「孩子沒有辦法選擇出生的家庭,但透過閱讀有機會改變他的人生。」這句話的意義。

 

經營圖書館的初衷只是希望圖書館有人來使用。因此,頻頻向專家請益,參加圖書館相關增能研習,圖書館資源應該與社區共享的想法也在實踐中漸漸形成。民國89年說服學校長官,同時招募志工,大膽的嘗試於夜間開放學校圖書館讓社區民眾入館使用。為了吸引家長與孩子走進圖書館,起初採以每個月一場夜間說故事,每星期夜間開放兩天方式辦理,讓社區親子開始認識與親近圖書館,讓家長陪著孩子一起從聽故事感受閱讀的魅力。我很清楚,想推動閱讀一個人的能力絕對是有限的,在設計了「大姊姊、大哥哥夜間說故事」的活動後,便力邀校長、主任、老師,甚至實習老師都一起來參與,共同擔任圖書室的故事志工,就這樣學校忽然開始瀰漫一股由下而上的閱讀推動氛圍。很幸運地,因有同儕的加持,讓推動閱讀這條路獲得更多支持的力量,也讓自己倍增信心的堅持下去。有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玩閱讀,整個人跟著精神抖擻,談起閱讀的話題也更起勁,無意間也創造同儕間對話的共同話題,學校老師們對閱讀的觀念迅速的在轉變,「閱讀」一詞很快成為全校老師的共識。因此,反思推動閱讀的起步,不在於萬事俱備,而是做與不做,思考身邊的資源,選擇最上手的部分著力,成為當下推動閱讀動能的關鍵。

 

民國89年曾志朗部長雖然宣佈臺灣開始推動閱讀教育,可惜在閱讀推動的使力在學校端仍看不見政府的支援,學術界對閱讀推動的關愛也不多,學校只能仰賴教師自發性的參與,也努力發展出許多的閱讀推廣活動;作法上,包含大量閱讀認證、閱讀單的書寫、圖書館利用教育、為學生說演故事、組織班級讀書會、教師讀書會、推行閱讀護照、好書交換、與作者有約等;在經費上,則仰賴校慶募款、辦理跳蚤市場、辦理資源回收等方式獲取新書購買經費,以提高學校圖書館的藏書量。在經費上學校雖然慘澹經營圖書館,但對閱讀活動的辦理依然繽紛,即使部分的作法後來也被批評對閱讀推動有負面的作用,但在了解當時的校園文化與背景後,不難發現當年教師對「閱讀」概念的貧瘠。然而,憑藉一股對教育的熱情,同仁沒有因閱讀教育資源不足而被澆熄,我們努力想出很多方式刺激孩子對圖書館產生新的認識與連結,也因一群共同營造校園閱讀氛圍的夥伴們的築夢,成為校園閱讀推動成功中的重要因素。隨著時間的前進,透過夥伴們的分享,也逐漸喚醒更多學校的關注,許多學校陸續來參訪取經,也帶起國內更多老師對閱讀教育的投入,透過閱讀夥伴們持續推陳出許多富創意的想法,學校也在閱讀推動策略上進行調整與改進,閱讀推動的成果在校園中展現出許多令人驚艷之處。此時國內閱讀推動的聲浪也如潮湧般一波接著一波,期盼從閱讀中看到學生身上展現出能力與成績的提升,閱讀已成為社會新的顯學。學校閱讀推動的夥伴依個人所在位置的不同,傳達理念的方式也不一樣,期待閱讀教育受到社會的重視目標卻是一致的。把圖書館的利用與價值作分享,讓人與圖書館產生微妙的聯結,增加喜愛閱讀的人口;而透過聽故事、演故事給孩子舞台,則讓孩子在充滿想像中啟發對書的好奇,對閱讀教育有更多的能量挹注與期待,夥伴們在過程裡享受許多對閱讀的堅持。然而,民國96年國際閱讀素養調查PIRLS結果出爐,輿論帶給臺灣閱讀推動者一記當頭棒喝,PIRLS的成績也讓學校閱讀教育遭受各界撻伐質疑,成敗也瞬間加諸到學校教師的身上。仔細探究,把閱讀推動的工作成敗完全交由學校老師來承擔合理嗎?閱讀的成效是一蹴可幾的嗎?閱讀的目的究竟是為了什麼?閱讀究竟是「悅讀、圖書館利用教育、語文教育?」這些問題開始成為自己深思的疑問。為了打破這些迷思與限制,就必須自我勉勵,運用智慧,學習開發自己的能力,拋開熟悉的自我限制,才有機會再找到工作的動力及樂趣。

 

臺灣至今許多老師、家長仍然以分數至上,分數成為成就精英的光環,考試分數依舊成為快篩選材的機制。可悲的是學歷並不等於能力,多數的孩子必須被迫選擇不是他興趣的科系就讀,大學畢業所找到的工作往往跟他的所學無關,從適才及多元社會的角度,問題的癥結,在於從小教育我們就一直未教導孩子從小探索自己的興趣在哪裡?其實我們也都了解這樣的社會現象,然而,一些老師及社會大眾卻仍然在等待整個教育的奇蹟與甦醒,我們苦無對策希望孩子能提早發現自己的興趣為何時?「閱讀」正好可以彌補這一塊的遺憾。在深切的反思後,我開始帶著學校閱讀團隊推動「閱讀家庭~親子每日共讀十分鐘計畫」,我們期待把閱讀觀念深化家庭,我們著手規劃辦理親子講座,邀請各行各業具領域專長的專家學者蒞校演講,我們希望家長能理解童年多元閱讀的觀念,也從小培養孩子多元閱讀的習慣,期待孩子從小不只能閱讀文學、故事,還能閱讀科學、美食、體育、藝術等,從閱讀與體驗中逐漸發覺自己的興趣,那個興趣在未來有可能是他的工作;即便不是,也可能成為他將來生活的一部分。力邀家長的參與,讓家長成為孩子從小閱讀的陪伴者,社區閱讀推動的參與者。

 

除了閱讀家庭親子日的辦理,我也開始邀請家長組織社區親子走讀讀書會,運用有目的的閱讀計畫,發展出知識與經驗結合的閱讀學習課程,讓親子能在閱讀互動中一起成長,在閱讀體驗課程中,找到家庭閱讀的支持夥伴,獲得成員共鳴,繼而延伸閱讀學習的多元性,讓閱讀融入體驗,並以學校圖書館為媒介,將教師與父母的角色串聯,培養孩子從小閱讀的習慣,將學校閱讀推動的氛圍穿越校園的藩籬,從學校影響家庭,再由家庭蔓延到社區,增加臺灣閱讀人口量。再次強化開放校園圖書館功能,讓社區民眾參與圖書館的利用課程,開放社區民眾申請借書證,積極活化學校圖書館在社區的新價值,更足以提升圖書館使用的效益。學校有一群優秀閱讀團隊,一直領導學校在閱讀教育上創新求變,帶領社區的家長一起走進閱讀的花園,有位媽媽參與親子走讀讀書會後分享:「自從學校畢業為人母後,不曾再拿過書本,原本以為是帶孩子來參加閱讀活動,在參與閱讀的饗宴後,才驚覺原來是孩子帶著我再次學習成長。」在圖書館的經營上,曾幾何時我們竟會樂在學生因期末盤點無法借書而發出的哀嚎聲,原來閱讀早已深深成為每位孩子生活的一部份。當看到每場爆滿的親子講座,我們知道閱讀的種子已在社區逐漸散播。

 

民國101年於擔任圖書教師期間,榮幸獲得教育部圖書教師參訪香港閱讀教育的機會,此行觀察到香港圖書界對閱讀教育的重視,特別是在教學上香港小學透過領域老師與圖書教師的協同教學,指導學生進行主題式的學習,落實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印象深刻,更敬佩香港教師對教育的熱情及努力。因此,回到學校將參訪想法分享給校內閱讀團隊後,便積極著手規劃與編撰學校推動閱讀教育之《閱讀資訊素養手冊》,歷經兩年的試用與修正,正式提供全校老師作為共同推動閱讀教育的藍圖,並建置成網站,持續提供教學支援,在課程發展委員會的支持下,並將閱讀教育納入學校本位課程,讓閱讀教育益加落實在每位學生身上。

 

多年來團隊持續將成功經驗分享臺灣各個角落,甚至於接受國外學術團體的邀約。以服務為出發的熱情,在校園同儕中相互感染,也感動社區家長、畢業校友的參與及回饋,讓閱讀的幸福在學校社區延續發光發熱。閱讀沒有行動是無效的閱讀,「閱讀→反思→行動」是信念。民國103年我們開始嘗試跨出校園幫助他校在閱讀環境的營造與經營,此項任務成為大鵬夥伴及志工共同的新目標。猶記得香港老師說過:「圖書館因人而有生命。」在臺灣「閱讀」在偏鄉的意義是什麼?偏鄉閱讀教育的問題在哪裡?這是耐人尋味的問題。每次到了偏鄉學校分享,圖書館症候群的毛病忍不住就會發作,免不了要對小小的空間仔細的洗禮、檢視一番,多數發現偏鄉小學圖書館架上擺著滿滿的書,榨油式的排列,連取書都有困難,或是泛黃的骨董級書籍占滿大部分的書架空間,部分新書參雜其中,也是那麼歷史的處在裡頭,有著不曾被抽換攪動的安逸,圖書館不愧是藏書的地方,人在裡頭沉浸許久後,多數會錯覺原來偏鄉是有歷史博物館的。對角落一只只未打開的紙箱,不難發現那是擺放多年曾是新書如今已成舊書的佐證,圖書館一隅,箱書成為樂高,學校圖書館充其量只是放書的倉庫罷了。簡易的櫃檯除了一台單機,就是擺滿正想要加工的新書,那是來自企業及各界的愛。「閱讀」這個教育新代言,讓這個學校的老師一直努力的在編目,但新書擺不下,書也編不完,所以椅子也成了新書堆疊的臨時處所,孤單的身影與書為伍的景象,原來對愛書人這也是另類的坐擁書海。忽然覺得如果捐書就是愛?似乎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愛,買書不是原罪,但是資源重疊太多,對已是人力吃緊的小校,處理書成了困擾,編目成了教學後的夢靨,圖書館的靈魂老師都不快樂了,說閱讀是快樂的事,還真難說服人。這幾年政府及民間對出版社太好了,教育經費不斷的補助購書,買書經費一次到位,年終核銷,意味孩子們平時就不必看新書了,加上企業對偏鄉更是厚愛,只要書到就是好事一樁的想法,在資源分配錯誤的政策加持下,成就了偏鄉孩子擁書率過高的怪現象,書多到無法上架的窘境成了變相的浪費,這卻是大家默許,甚至成為津津樂道的善行。殊不知要把圖書館的書推銷出去,讓書發揮知識傳遞的真正價值,才是書的意義。

 

誰才是偏鄉的真正主人?說穿了許多偏鄉的學校老師跟我一樣往往是這裡的過客,因此,試問你能做什麼?你想留下什麼?當你在偏鄉小學看到熱情的老師想去挑戰學校傳統的教育文化,直覺那就是一件艱辛的歷程,在眼神的交會後,你總會再度從老師閃亮的眼眶中看到教育人的初衷與真誠。閱讀人可以幫偏鄉做什麼?偏鄉教育的目的是把孩子都帶離偏鄉嗎?只有讓偏鄉的孩子留在都市叢林才是成功的教育嗎?都沒有人願意回來的偏鄉會是如何?留在偏鄉的人,人生都無意義了嗎?直到我在鄉下遇到沒有離開偏鄉的在地孩子,長大後回到母校當了家長會會長,當學校需要幫忙時,當下捐錢回饋母校的靦腆,縱使善款不多,但是那份純樸、謙卑卻成為平凡中的不凡,感動在心中久久無法抑止。此畫面,對比都市的〝豺〞團屢屢帶著面具以假慈悲的姿態,不斷壓榨年輕人的斂財〝魔〞式,有錢還要更有錢的權貴,珠光寶氣、追求生活品質的貪婪,自認帶著勝利者的光環,卻是成為讓社會付出最多成本的一群。有見於此,積極找到平凡人的幸福,找回人與人之間相互關懷與愛,喚回公民的互信與良知,耕耘對社會應盡的正義與義務,你就會知道閱讀人應該努力的方向?

 

閱讀在偏鄉是讓孩子透過大量閱讀與世界連結,透過閱讀的力量,讓孩子學會如何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偏鄉的孩子那裡就是他生長的故鄉,有呵護他的家庭與記憶,有他祖先留下的土地,有他擁有的一份特殊人文情感。學校透過閱讀打開他的視界,提供教育有機會改變他的人生,對有能力的孩子他會選擇離開他的故鄉到外地打拚,對無法離開的孩子,教育應該提供他自學的生活本能,而教育更應該使他們具有良善公民的品牌口碑。有朝一日出外的遊子在有能力後懂得感恩鄉里,在地的則持續為故鄉的人努力耕耘,種下平凡的幸福。

 

當看到都市的學校十多年前就已走在閱讀的路上,偏鄉小學卻仍有許多仍處於閱讀的洪荒時代,心中充滿許多的不捨,不去協助他們改變,城鄉差距只會更遠,民國1048月我毅然從學校退休了,就因退休生活彈性更大,可以用剩餘的價值去協助偏鄉圖書館改造工作,在沒有金錢奧援下,我與一群志工將閱讀化為行動,未來在個人能力所及持續協助偏鄉小學朝圖書館活化目標努力。沒有人力的圖書館,5年、10年可能依然如是,沒有人來的圖書館只是一間等待老化封塵的空間。退休至今,在志工的協助下我們已協助三所偏鄉小學完成圖書館空間的活化工程。推動閱讀是一條漫長的路,不是立竿見影的事,但堅信自助、人助、而後天助。因此,保有熱情、堅持、與人分享、不斷學習、廣結善緣、高敏感度,是閱讀人應有的特質,當你將這些條件化為行動,我想推動閱讀的路上就會順遂。每一個學校的人才特色都不一樣,你不可能將一所學校成功的經驗完全複製,但你可以選擇你最上手的方式去做,訂下目標,探觸方向,成為願意改變的你,想辦法把學生帶進圖書館,閱讀教育就會成功。

 

附件:全文PDF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