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6 期

2018 年 11 月 16 日出刊

圖書教師電子報粉絲團 

國內外小學及兒童圖書館

 新書資訊、書評及分級

 提供圖書教師好用的網路資源或網路服務

相關資源

徵稿訊息
您是圖書教師嗎?
歡迎將您的寶貴經驗、
心得感想,
或是對圖書館經營、
閱讀推動的任何想法
分享給我們

投稿方式:
1. 文章字數約1300-1500字
2. 若有相關圖片,可以jpg格式附加原始檔案,隨文章一併寄送
3. 投稿請寄twlyf2009@gmail.com,並於主旨註明「投稿圖書教師電子報」
4. 文章若經錄用,將酌致稿酬,圖書教師輔導團並取得該文所有使用模式及再授權之權利。

107香港小學圖書館參訪見聞

本文摘要

簡單速記下四天參訪各校的特色紀實,李威使老師寫下這篇參訪省思,來檢視香港小學圖書參訪究竟帶給老師們什麼樣的啟發省思。

20181011日結束四天在香港的圖書館參訪之行程後,心裡念茲在茲要完成這篇參訪省思。但想講的點實在太多,剛回國的前幾天,內心還一直熱烘烘的不斷翻騰,只能先整理照片,簡單速記下四天參訪各校的特色紀實,然後又投入日常生活中的閱讀工作,畢竟改變要從自己身邊做起。事隔半月,現在可以沉澱心情,來檢視香港小學圖書參訪究竟帶給我什麼啟發省思。以下不以時間參訪順序書寫,只針對最有感觸的事件敘說。 流暢背後的苦功在基督教宣道會宣基小學觀課。老師以【香港歷史的發展】為主題,對象是四年級的學生,主題討論的教學方式其實很普遍,過程中,學生從抽屜拿出筆電查資料其實也不必大驚小怪,但我看見鋪陳這一切看似順暢的教學過程,其實背後有許多值得學習的地方。從佈題:「一分鐘內逐一講述與香港歷史有關的東西」口頭討論小組分享競賽再佈題:圍繞「行」這範疇蒐集資料筆電上網查資料再分享。這過程不拖泥帶水,老師從討論中幫助學生逐步聚焦,把範圍縮小,當學生拿出筆電上網查資料,過程流暢舉重若輕。這歸功於1.筆電及網路硬體架設到位,2資訊技能與素養足夠。在我的經驗中,除非帶去電腦教室,不然無法讓每個人查電腦資料。再則,使用電腦過程干擾非常多,閱讀課變成技術問題排除課,真正運用在資料搜尋的時間因此變少。這節課的教學目的,學會運用關鍵字找資料,看似簡單,但實際操作起來並不容易。再深層的反思,台灣資訊教育也漫天價響喊了好幾年,從班班有電腦到班班有單槍再到觸碰螢幕、智慧教室……等,我們國家投入了多少硬體的資源在充實學童的資訊能力與資訊素養,可是這一堂觀課,我卻隱隱發覺台灣好像有一個環節走向跟香港不一樣的道路了,導致我們現在的差距。哪個環節呢?簡單說,就是「公地悲劇 」。在教學現場看到的就是,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資源在最棒的硬體,但可能結果有兩種,一是擔心學生濫用、破壞,所以過度保護,設下嚴格的使用規範,這樣的結果學生當然無法透過使用而學習到這硬體的便利;二是開放學生使用,但因不是學生自己出錢,學生不知愛惜,時間一久,陷入故障、維修、故障、維修的恐怖循環。反觀香港如何解決這悲劇。簡單,筆電自己買。學校建置穩定快速的網路,學生就把筆電當成教學用具一樣,自己購買,自己保管,當然也就自己愛惜了。 愛書惜書的態度決定了差距結束觀課之後,參觀圖書館。我有了第二個驚訝。而這個驚訝不指這間學校如此,接下來還會在其他學校出現。我驚訝香港小學的圖書館藏書量其實沒有特別豐富,台灣小學的藏書量與更新量真的很不錯。每年有小一閱讀齊步走的繪本經費,還有依人數給的購書經費,台灣的出版作品數量多、品質好而且價格便宜,但台灣人好像寧願買一杯一百五十元的咖啡也很少買書,實體書店一家家收起來真的很感傷。扯遠了。香港小學圖書館普遍印象是空間不大,藏書量普通,更新速度較慢。但是,我看到最美的風景,是他們珍惜每本書的態度。四天參觀的每一間學校都有幫書細心的包上書套。書大大小小規格不同,哪買的到這麼剛好的書套?我特別看了一下,是一張膠膜,依照書的尺寸,慢工手活將書包好。 最美的風景真的是人在英華小學的親善大使讓我從心底佩服這間學校的辦學品質。一間學校最美的風景不是美輪美奐的布置,也不是多到嚇死人的獎盃,是學生發自內心的告訴我:「我真的喜歡我的學校,我以我學校為榮。」在英華小學,我看到這樣的風景。當校長說每個老師會由一位專屬的學生親善大使接待,為我們每個人介紹英華小學,我們已經覺得夠震撼了,當學生完整介紹完之後,我簡直感動的無以復加。這間學校只收男生,為了把學校辦更好,由全資助轉為半資助學校,向家長多收一點學費,提供更好的教學品質。除了中文閱讀老師、英文閱讀老師,還有一位專門幫學生作品編輯出版的編輯老師。負責蒐集學生優秀的作品出版成冊。在英華,我看到閱讀是素養的展現。雖然學生一路上不庭跟我介紹學校走廊、牆面及展示桌,歷屆學生的優秀作品。但我一路上欣賞的其實是我眼前的這位學生親善大使,他所展現出真誠愛校、自信大方又謙和有禮的姿態,交出一個活生生的人,不就是我們遠道而來最想看到的教學嗎?我喜歡校長說的兩句話:「你我都曾是孩子」、「備課要先備人」。 看的見的成果與看不見的深閱讀在參訪的最後一天,我的焦慮與困惑越來越深。這四天中,我看了許多各具特色的圖書館,有中國書院風、太空科技風、虛擬實境風、溫馨小屋風……等,也看到許多閱讀教師在空間布置上各具巧思,並且竭盡所能地把學生關於閱讀看的見的成果洋洋灑灑的展現出來。我看到閱讀護照、校刊、小書製作、主題書展、手工書、琳瑯滿目的學習單、心得單,我看到每個圖書主任在閱讀課時使出渾身解數讓閱讀不留白,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所以外賓來參訪時可以提供這麼多「看的見的成果」。我一方面看得心驚膽顫,焦慮自己的閱讀課怎麼一點都不重視留下成果,另一方面,我也看得冷汗直流,我帶領學生閱讀時,所追求的閱讀意境錯了嗎?我一直相信,只要能進入深層閱讀,自然而然可觸發內心對話的喜悅,無論是與書本對話、與作者對話,或者與自己對話。我以為深閱讀之後,就是「寫」。透過書寫,寫出溫度、寫出力量,這樣就足夠了。所以我很忽略美感在閱讀中扮演的成果角色。這點反省中,美感融入閱讀原來這麼重要。回到最初問題,看的見的成果與看不見的深閱讀。我想這不是一場「形式」或「實質」的戰爭,兩者不是對立的,只是深淺交融的程度而已。就以閱讀推手常說的「悅讀」、「閱讀」、「越讀」、「樂讀」。因為這幾個詞太好用了,用的太頻繁,頻繁到俗濫了。但簡單說就是帶領孩子,從一個懵懂無知的小孩,進入喜「悅讀」書的階段,學習「閱讀」的策略,「越讀」越有心得,知識帶領著知識進入更深的閱讀世界,成為一個享「樂讀」書的完整人。多元、有趣、活潑、創意的閱讀活動確實可以讓孩子不再討厭閱讀,但就像所有幼年喜愛恐龍或汽車的小孩一樣,一但恐龍變成了去氧核醣核酸、寒武紀地質學,或者汽車變成了輪軸傳動、機械原理時,那一道學科巨大的專業又深層的鴻溝,是不可能只靠趣味的閱讀活動就能跨過的,一定要下一番苦工,深入層巒疊嶂的閱讀地質底層,撥開表層那片輕薄的糖衣,才能挖掘埋藏在知識深層的昇華。這個工作,國中、高中的閱讀教師一定不陌生,但是放在國小做?會不會太早。我的答案是不會,對中高年級的學生來說,只要有好的引導人,好的橋樑人,他們是可以邁向國高中階段的閱讀層次的。當「明日閱讀MSSR」這一詞還沒開始普及時,我當任導師時,每看完一本手邊的書,就會趁著導師時間,跟學生聊我手上這本書。也因此學生閱讀口味跟著老師一樣,不是只有兒童讀物而已。幾年前我嘗試帶領學生開始寫小說,他們從原本一篇作文五六百字就叫苦連天的情況,到了畢業成果展時,好幾個學生交出長達七八千字的小說創作。這些看不見的成果無法在外賓參訪時拿出來擺在桌上,但我知道成果放在學生身上被帶著走了。 後記感謝陳昭珍教授及臺師大圖書資訊學團隊規劃這四天的香港小學圖書館參訪。我看見許多值得學習的元素,等待我慢慢整合成為自己的東西。也看見不同的思維就會促成不同的樣態,我知道沒有最完美的樣態,只有不斷反思學習的心態。

最後我用我很喜歡的四句話,「舉重若輕,化繁為簡,念念不忘,一本初心」,繼續在未來的閱讀工作上。

 

 

附件:全文PDF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