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4年度國民中學圖書館閱讀推動教師回流教育北一區活動實錄 / 林巧敏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 114年度國民小學圖書館閱讀推動教師回流教育北一區活動實錄 / 黃元鶴 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教授
- 花蓮縣圖書教育展現教師用心推動,從陪伴學生到落實多元閱讀策略 / 林意雪、許慧貞 國立東華大學偏鄉閱讀與行動中心/全國圖書教師輔導團花蓮區召集人
- 扎根與綻放:臺中市閱讀教育輔導團的深耕之路 / 廖英秀 臺中市閱讀教育輔導團國小組專輔
- 開一扇數位閱讀的窗,讓學習照見真實世界的光 / 吳幸蓉、黃秀霜、陳海泓 國立臺南大學
114年度國民中學圖書館閱讀推動教師回流教育北一區活動實錄
林巧敏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114年圖書館閱讀推動教師(簡稱圖書教師)回流教育的北一區國民中學場次於6月5日上午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進修推廣學院會議室舉辦,有來自臺北市、宜蘭縣、金門縣國中圖書教師共20人齊聚一堂。本次回流教育改以海報方式呈現各校閱讀推動計畫執行成果。海報由各校自訂主題及標題,內容包含:學校閱讀教育亮點、學生學習成效、圖書教師工作重點和感言等,各校莫不卯足全力展現本校經營的特色和亮點。綜觀各校呈現的海報內容,令人印象深刻的閱讀工作成果,分述如下:
一、閱讀結合跨領域教學的發展
各校普遍能將閱讀推廣與學科課程結合,形成跨領域的閱讀活動。例如:臺北市麗山國中規劃各領域主題書展,涵蓋國文、英語、數學、社會、自然、藝術、科技等,呈現閱讀與學科知識的結合;臺北市信義國中將閱讀與英語繪本、新聞時事、批判思考訓練結合,並透過ORID焦點討論法引導學生建立觀點;宜蘭縣東光國中是以圖書館為基礎,發展圖資利用、媒體素養與AI應用的探究課程,讓閱讀成為面對未來能力培養的重要取徑,顯示出閱讀推廣已經不只是語文科任務,而是跨領域學習的核心。
二、設計主題化和有創意的活動
各校發展出具創意的閱讀方案,強調趣味與參與,例如:臺北市誠正國中設計奇幻文學系列,包含「妖怪密碼」、「魔法商品企劃書」、「奇幻說書人」,結合閱讀與創造力發展;臺北市永吉國中將閱讀連結情緒教育,如:「我的情緒ABC」、「月讀情緒」及「共讀經典《活著》」活動,兼顧閱讀理解與心理健康;臺北市東湖國中則是透過「好讀擂臺」、「華山論劍」、「多元文化週+聯合書展」,以競賽、藝文、公益活動帶動閱讀氛圍;宜蘭縣羅東國中則是舉辦「密室逃脫解謎」及「戲劇演繹」,將閱讀轉化為跨世代、跨媒介、性平教育的互動體驗。此種主題化設計,強化了閱讀與學生日常生活、情感教育以及社會議題的連結。
三、重視學生表達與批判思考能力
閱讀活動結合十二年國教核心能力發展目標,培養學生資訊素養能力,重視學生「由讀到說、由讀到寫」的能力養成。例如:臺北市興福國中舉辦爭議性議題的辯論會、用影音創作報導見聞;臺北市重慶國中透過摘要新聞、撰寫觀點、ORID反思,培養學生邏輯與省思能力;臺北市天母國中以真人圖書館、跨文化文本討論展現學習成果;宜蘭縣復興國中設計「媒體識讀與新聞分析」、「我是說書人」課程,引導學生練習新聞框架判斷與資訊查證;國立政治大學附屬中學推動「讀力宣言」引導學生探索讀物內涵,挖掘自身經驗,學習資訊組織和表達能力。北一區國中的閱讀推動已在課程中,凸顯出數位時代下的資訊素養教育要求。
四、結合社區資源探索在地和國際議題
閱讀活動不僅限於校內,亦向社區延伸,例如:臺北市百齡高中國中部以日常飲食為起點,結合閱讀、感官體驗、走訪市場,帶領學生以詩意筆觸探索美食的魅力,實現課程與在地知識的融合;臺北市建成國中透過向國際特赦組織借展「捍衛示威者」展品,結合人權月辦理活動,提升學生對於國際人權議題的瞭解;宜蘭縣礁溪國中舉辦「從宜蘭看世界冠軍巧克力講座」、「人權行動展」,提供學生瞭解和參與國際議題討論;宜蘭縣南澳高中國中部辦理一系列泰雅原住民文化主題學習活動,讓閱讀與在地文化連結;宜蘭縣國華國中舉辦「旅遊導覽摺頁創作」與「從烏俄戰爭看國際紛爭」教育營,結合在地人文與國際議題,將閱讀與地方及全球視野結合,讓閱讀成為學校與社區連結的催化劑。
整體而言,北一區國中學校的閱讀推廣工作,早已不是單一的工作,而是逐步走向制度化與日常化的發展脈絡。從前述的閱讀工作成果觀察,可以發現閱讀早已滲透在不同學科課程中,讓學生在所有的學習階段,都能與閱讀相遇。閱讀更是透過多元的主題活動,提升學生參與的熱情,在閱讀中培養出思考的深度與表達的自信。閱讀,不僅是知識的入口,更能成為串聯本土文化與世界視野的重要橋梁。多年來,北一區各校在閱讀推廣上的堅持,已深深耕植在校園文化中。若將今年呈現的閱讀特色,凝練為一句話,可謂是「跨域整合、多元設計、培育批判力、連結社區放眼國際」。這樣的精神,讓閱讀真正成為滋養學生成長的重要力量。
本次回流教育活動,讓每一所學校都能藉由海報展示屬於自己的舞台,也提供了一個彼此交流、互相啟發的契機。學校之間不只是單向地展現,而是在交流中學習彼此的優點,彌補自身的不足,進一步為未來的閱讀推動工作,注入新的能量。活動在一片熱鬧與溫馨的氛圍中劃下句點,但留下的卻是無限的啟發和實質助益。閱讀推廣,不僅僅是學校的任務,更是一份對下一代深沉的承諾,期許閱讀工作能讓每一位孩子在閱讀中找到力量,在世界中找到位置。
圖說:114年圖書館閱讀推動教師回流教育北一區國中場次海報觀摩
圖說:114年圖書館閱讀推動教師回流教育北一區國中場次綜合座談
附件:全文PDF
114年度國民小學圖書館閱讀推動教師回流教育北一區活動實錄
黃元鶴 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教授
114年圖書館閱讀推動教師(簡稱圖書教師)回流教育的北一區國民小學場次於6月5日下午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進修推廣學院會議室舉辦,本場來自臺北市、宜蘭縣、金門縣、連江縣及新北市等國小圖書教師共33人。此次改採海報型式,且每校都要準備的方式,來呈現各校的成果,重點內容包含:學校閱讀教育亮點、學生學習成效、圖書教師工作重點和感言等。相較於以往僅若干圖書教師上台分享的狀況,此種型態增加了許多互動與彼此觀摩的機會。
海報大小雖有事先規範,但各校呈現相當多元的海報內容,有些學校想要盡可能呈現該校的活動細節,因此準備了超過1張海報的內容,有些學校則僅以一張意象圖來呈現該年的活動主軸。活動流程先請其中一半的圖書教師站在自己的海報前講解,另一半的圖書教師可自由瀏覽各校的海報,下一時段再交換角色。由於每張海報內容都很精彩,每位圖書教師都很熱情想要分享該校的特色,擔心教師會不知不覺而停留在特定海報時間太久,因此,現場以每3分鐘響鈴的方式,提醒大家可往下一個海報瀏覽。最後進行投票的階段,請得票數較高者,在綜合座談時段,將自己的海報向全體簡述。時間安排非常緊湊,除了分享個人成果,更多收穫來自各校的分享,像是大家各帶一道菜來分享的Potluck,匯集了大家各自帶來的豐盛的知識饗宴。
短短的二個半小時,33人都要分享各校的重點特色,由於各校內容不少,僅將重點特色稍做分群如下:
回歸基本的圖書館利用教育
宜蘭縣竹林國小強調回歸圖書館利用教育的重點,思考如何讓館中的冷門但具知識性的圖書,提高學童的觸及率,提高閱讀興趣與圖書借閱量,著重於圖書利用教育的設計。若干學校仍持續推動晨間讀報或晨讀,身教式持續安靜閱讀(Modeled Sustained Silent Reading,簡稱MSSR),如臺北市內湖國小、宜蘭縣三民國小、宜蘭縣大湖國小等。
強調團隊協力合作的重要性
若干學校強調校內外協力合作的重要性,臺北市幸安國小集結行政同仁、閱推團隊、學生志工、書香志工共同推廣多元主題的閱推活動。臺北市萬興國小在長官支持與同仁共同協力的氛圍下,在良好的基礎下,持續發揮創意,秉持熱忱,推展閱讀活動。而臺北市龍山國小的主要策略則為結黨營書,包含公開社群與秘密結社,集結眾人的力量來推廣閱讀。
推展SDGs
與去年相同,推廣17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是各校共同的特色。臺北市內湖國小以萬聖節相關書籍中,尋找符合SDGs永續17項目標的蹤跡。臺北市東園國小規劃「國臺圖SDGs主題巡迴書展」與臺北市雙蓮國小SDGs主題書展,議題主題多元且符合時代潮流,校內跨不同面向的活動,並走出校園探索,提供學童既廣又深的閱讀教育。臺北市南湖國小、麗山國小、國語實小均以SDGs5性別平等為主軸。臺北市南港國小活動的主題為瀕危動物,結合SDGS15陸域生態與SDGS14永續海洋與保育等二項推動,校長亦利用二次早自習時間線上說故事。金門縣金湖國小將SDGs之17項目標融入不同年級的資訊素養課程設計,如以融入SDG15,創作動物主題AI圖文。臺北市民生國小以動物保護為主題,環扣主題設計多元化的閱讀活動;宜蘭縣南安國小之閱讀課程則融入海洋科學序列教材。
雙語及國際化
臺北市永安國小積極思考閱讀融入領域課程,以雙語特色來推展閱讀。宜蘭縣育英國小雖位在工業區,難有志工投入,仍抱持熱情,持續為推動閱讀而設計多元活動,本年度為學童建立國際觀的活動,學生體驗動手做道具的樂趣,開心拓展知識範疇。宜蘭縣東興國小推動英語繪本共讀,透過英語戲劇的創作展現英語繪本閱讀的省思,以動態的戲劇來引發學生閱讀興趣,活潑多元。宜蘭縣壯圍國小也舉辦雙語國際教育專題發表。金門縣金湖國小邀請比利時駐台辦事處代表蒞校,帶領學童認識比利時文化。
學生自主學習、深化閱讀與反思
不少學校也呈現學生自主學習的閱讀成效,如臺北市雙蓮國小的小小主播、小小說書人,展現學生閱讀力;臺北市南湖國小則是推動小書蟲讀書會。臺北市明湖國小強調閱讀是一起參與、一起探索的感動,由閱讀來感受文字的力量。宜蘭縣壯圍國小親子共讀、手作共學、小小說書人與錄製Podcast等,提升學生做中學的樂趣。
臺北市國語實小閱讀推動搭配世界閱讀日「用閱讀環遊世界」系列閱讀推廣活動。其中六年級學生以「閱讀心世界」為主題來討論策展名稱、挑選書籍、設計海報及好書推薦單、布置書展等,於課堂上共同完成,每小組皆有獨立的書展布置空間,充分讓學生自主發揮創意來完成策展,深化學習經驗。
其他特色主題
宜蘭縣清溝國小介紹不同主題,如理財、法律、科學等,以輕鬆活潑方式融入生活議題。宜蘭縣蘇澳國小藉由金融與綠色消費主題,融入SDGs到ESG,即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議題。臺北市麗山國小推動主題書展課程化,如「悅讀心視界」主題書展與綜合、健康、生活、藝術等跨領域協同推廣閱讀。
若干國小推動數位與科技議題,如臺北市龍山國小由AI輔具探索高齡化社會議題;宜蘭縣蘇澳國小親子數位閱讀體驗,用iPad引領親子打開AI與數位閱讀視野,亦另以AI影音方式來呈現母親節等特定節日之多文本閱讀之實作體驗。
臺北市龍安國小以西方思維與東方智慧,並以故事中的反派角色與故宮為兩大主軸來呈現該校的特色,循序漸近引導閱讀,並引進師大研究生資源,跨機構雙贏,用心規劃。新北市中正國小與金門縣金湖國小亦曾以故宮為主軸來策展,促進學童對於藝術與文化遺產主題的瞭解與認識。
宜蘭市光復國小設計餅乾實驗與小說教學,讓學生體驗社會發展的不同面向,促進社會情緒學習(SEL, 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相當用心且具特色。宜蘭縣大湖國小結合品格教育,邀請佛光山雲水書車進校推廣,志工爺爺、奶奶說故事,培養學生同理心,活動中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的品格價值。宜蘭縣萬富國小則藉由閱讀與生命經驗,體驗人我關係。宜蘭縣羅東國小以說故事為主要型式來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營造全校閱讀氛圍。金門縣中正國小結合校內外閱讀資源,如公共圖書館、幼兒園、其他國小等一起推廣閱讀與分享。
此外,已擔任圖書教師12年的宜蘭縣成功國小的高介仁老師,今年即將卸下教職,希望他能持續抱著熱誠,投入閱讀推廣的志業,偶爾回校輔導新進圖書教師,分享豐富經驗。
連江縣東引國小圖書教師也分享為了參與當天的回流教育,長途跋涉,遠從小島輾轉到臺灣本島來與會,來回需花費一週的時間,在離島經營閱讀推廣業務實需投入相當多的熱誠。
此次回流教育改以海報型式,大家彼此分享各校成果,達到相互觀摩學習的效果,大家都有付出也滿載而歸!
圖說:114年圖書館閱讀推動教師回流教育北一區國小場次海報觀摩與交流
圖說:114年圖書館閱讀推動教師回流教育北一區國小場次綜合座談
附件:全文PDF
花蓮縣圖書教育展現教師用心推動,從陪伴學生到落實多元閱讀策略
林意雪、許慧貞 國立東華大學偏鄉閱讀與行動中心/全國圖書教師輔導團花蓮區召集人
花蓮縣今年的回流研習在6月12日於國立東華大學教育學院會議室展開,分為國中與國小場次,由許慧貞老師與林意雪老師主持。現場準備了彩色小卡,方便老師們書寫回饋或問題,再交給分享的教師。
在國小組方面:忠孝國小透過邀請作家進校園和錄製播客活動,激發學生廣泛的興趣。志學國小將閱讀課固定於課表中,發展靜默持續閱讀(MSSR)體系與聊書制度,搭配班級導師協作推動,使其操作未來具高度穩定性。鑄強國小的成就則顯現在從個人努力轉變為團隊合作的共享模式,他們建立了資源共享機制,並透過累積相片書記錄成果。富源國小在師生人數有限的背景下善用工具,例如利用Padlet平台記錄親子共讀活動,讓閱讀推動更具活力。其他如稻香國小志工讀書會、富里國小的延伸閱讀與讀寫研習等,皆具體反映出圖書教師自我反思與積極行動力。
在國中組方面:花崗國中圖書教師在有限的資源下,仍持續微改造圖書館,像是加上窗紗、營造圖書館的秘密基地成為弱勢學生避風港、陳列作者專區……等;並策劃「書適圈比賽」,鼓勵各班自行設計班級閱讀角布置比賽;櫥窗展示設計也多有著墨,像是新書展示與作家有約訊息,有效提高了全校師生借閲率。化仁國中將閱讀融入校定課程,一學期策畫21堂的閲讀米其林課程,以主題書展為主軸,搭配各項課程融入,書展開始前還會有策展説明,每檔圖書超過200本以上;結合外部資源也不遺餘力,例如:台灣文學館的行動書展申請、國家人權館影展、野望影展、安妮新聞……等,讓學生的學習更見豐富多元。鳳林國中除了和輔導室合作的生涯書展,也邀請九年級學長姐選書,讓學生有更多參與圖書館的機會;試辦鳳中閲讀手冊,置入閱讀寫作課程;老師特別提到三年閲推生涯的最佳收穫,是學生在會考表現上,國文科、社會科、寫作測驗成績大有進步,甚感欣慰。
從老師們的分享中,可看出在有限人力資源下,圖書教師多秉持著熱情,發揮創意,為圖書館經營注入相當的熱情與活力。然而圖推工作仍面臨不同挑戰,例如因圖書教師頻繁更替導致推動工作暫停,或因行政工作占比過大使推展內容受限,這些狀況強調制度支持及團隊協作的重要性。
附件:全文PDF
扎根與綻放:臺中市閱讀教育輔導團的深耕之路
廖英秀 臺中市閱讀教育輔導團國小組專輔
在知識洪流與科技浪潮並進的時代,閱讀,不僅是學習的起點,更是通往思辨、創造與共感的橋樑。臺中市自109學年度起,由教育局正式成立--閱讀教育輔導團,致力於臺中市國中小深耕閱讀文化,期盼讓「書香在校園中流轉,讓閱讀在孩子心中生根」。
輔導團國小組由松竹國小黃永昆校長擔任召集人,結合教授、校長與一群資深圖書教師,形塑出一支富有專業與熱情的團隊。我們秉持著「培養閱讀人才,讓閱讀遍地開花」的使命,從組織到培訓、從輔導到資源串聯,一步一腳印,構築出臺中閱讀教育的亮眼樣貌。
同行的力量:讓閱讀推動者不孤單
首先,在組織上,輔導團將全市閱讀推動教師劃分為十組,由輔導員採「師傅帶徒弟」的方式給予即時回應與實地陪伴。這樣的分工不僅讓每位教師在推動歷程中不再孤單,更大幅提升圖書教師的留任率,從原本人事異動頻繁的現象中穩定了推動基石,也凝聚起閱讀推廣的專業社群。
用學習點亮熱情:教師增能,持續精進
為深化教師的專業知能,輔導團每年規劃多場閱讀教師增能研習。以113學年度為例,初階研習為期兩天,安排實體課程與共讀站參訪;進階研習則著重閱讀理解策略與逐格動畫教學。參與教師分別達99人與97人,成效良好。除此之外,每學期亦規劃三場共備工作坊,從資深教師經驗傳承到新手教師的教案打磨,處處可見細緻與誠意。114學年度更導入手把手的客製化工作坊,確保知識內化、實踐到位。
量身打造的支持:讓每所學校都能閱讀起步
而對於不同發展階段的學校,輔導團也透過到校諮詢給予量身打造的支持。無論是啟動型學校需要起步陪伴,還是成熟型學校希望優化方案,都可透過輔導團獲得實質協助。如和平區的平等國小等偏鄉學校,皆長期接受輔導資源,穩定發展。此外,團隊也協助學校規劃「閱讀亮點方案」,推動多校榮獲教育部閱讀磐石獎的肯定。
資源串聯,讓閱讀更有溫度也更有廣度
在資源串聯方面,臺中市閱讀教育輔導團更是不遺餘力。與臺中市立圖書館攜手推動的「愛閱點」計畫,每年提供近七萬本新書,直接配送至百所學校,廣受師生歡迎。此外,更與基隆海科館合作開設「針織珊瑚」課程,透過手作與繪本融合永續教育,讓閱讀不再侷限於書本,更成為面對世界的方式。
為了確保書籍品質與多樣性,輔導團建立了完善的審書機制。從教師推薦、團隊初選、專家複審到最終討論定案,層層把關。114年即協助完成近1900本書籍的審查,為學校打造符合兒童需求的優質書單。
數位共學,串起教師的熱情與靈感
除了實體推動,輔導團也善用數位工具擴大影響力,設立LINE群即時交流、經營Facebook社團分享案例,更建立YouTube頻道記錄閱讀軌跡,讓教師在社群中彼此支持、激盪靈感,形成一個動態且互助的閱讀專業社群。
積累成就,走向願景
多年耕耘終有收穫。自2021年起,臺中市在全國閱讀績優評選中連續四年榮獲獎項數與得獎率雙冠軍,不僅反映市府政策的支持,更見證了這支輔導團的專業實力與熱情投入。
展望未來,閱讀教育輔導團將持續邁步,期盼能實現「校校皆有閱讀推動教師」的願景。因為我們深信,只要有願意閱讀的教師,就會有愛上閱讀的孩子;只要書本在手,教育的希望永不止息。
附件:全文PDF
開一扇數位閱讀的窗,讓學習照見真實世界的光
吳幸蓉、黃秀霜、陳海泓 國立臺南大學
在春光明媚的午後,「113學年第二學期臺南市國中小圖書閱讀推動教師增能研習──共同備課專業社群運作實務工作坊」悄然展開。一場以閱讀與學習為核心的講座,引領大家與洪敦明輔導員共同踏上一段從圖書館出發、用故事串起閱讀與真實世界的教育探索旅程。
一位說故事的圖書館輔導員,一趟關於學習的探險旅程
「我相信,每個人都能從閱讀中發現自己,用故事遇見感動。」這句話,是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洪敦明輔導員的行動信念,從國小老師、中輟生輔導社工到非營利組織的主管,如今身兼圖書館工作人員與兩個男孩的父親,洪敦明深知第一線教育者的壓力與無力。這場名為《從數位閱讀到真實世界的探究》的講座,他談的不只是數位資源,而是如何用圖書館的力量,重啟學習的熱情與探索的渴望,更是以故事點燃孩子好奇心、用專題式學習(PBL)連結真實世界的教育願景。
演講從他國中學習二戰歷史的經驗談起:每位同學擔任一門學科的「專家」,在團隊中互相教學,合作完成任務。多年後他才發現,這正是「費曼學習法」與「拼圖式合作學習法」的精神。這樣的學習方式,讓他第一次感受到真正的學習不是為了分數,而是知道了什麼、能不能說清楚給別人聽。這段經驗深植他心,也成為他後來倡議「專題式學習 Project-Based Learning(PBL)」的重要根基。
教學不必從零開始,圖書館是老師的資源補給站
演講中洪敦明展示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所擁有的驚人數位資源寶庫:超過40萬冊電子書、主題資料庫、互動平台、語言學習資源與教育雲整合系統,全數免費提供給師生使用。從館藏查詢系統到電子書平台(如HyRead、iRead、台灣雲端書庫等),都可以透過「一證通整合平台」輕鬆登入,無論是備課、設計學習單、協助學生查找資料都能派上用場。
老師不需要從頭打造資源,只要善用國資圖,教學設計會更有效率、更有深度。這些資源還結合了App應用、朗讀功能與互動學習單,老師不再孤軍奮戰,孩子也不再被動接受。
洪敦明介紹圖書館可以運用在教學上的資源供老師們參考
真實任務 × 數位資源 = 學習就會動起來
為了讓現場老師更具體理解數位閱讀與PBL的結合,他分享了幾個精彩案例。High Tech High(HIH)小學五年級以「荒島求生」為主題的PBL設計:學生被賦予任務,必須登上自己製作的紙箱船,並且持續在河上航行兩分鐘,才算完成專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必須查閱資料庫了解造船技術、設計模型、進行分工合作,最終產出屬於自己的「生存解方」。數位工具如心智圖、資料庫檢索技巧、電子書閱讀筆記,都能成為孩子思考與行動的助力。
另一個案例是《索書號實境遊戲》,透過遊戲化融入圖書館利用教育。以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為場域進行實境尋寶遊戲,遊戲以圖書館主題故事為主軸。在不同樓層與區域內設置多個關卡,玩家必須靠著謎題道具、跟現場景物配合解謎,才能找出下一個關卡地點。搭配國資圖iLib Guider 尋書導引APP和活動設計,讓民眾實際體驗圖書館教育,體驗國資圖的多元特色服務。在書裡找到解答時,學習就發生了。
洪敦明也提及用設計思考規劃PBL。設計思考的五大步驟:同理、定義、發想、原型、測試,與專題式學習(PBL)結合數位閱讀,讓孩子從真實問題出發,找資源、提解方進而有行動,讓學習到的知識轉化成用得到的學問,這就是未來人才需要的素養。
洪敦明參與老師的教案設計討論
爸爸的專題研究:用好奇心帶領孩子成長
洪敦明不只是教育實踐者,更是將PBL精神帶進家庭的爸爸。他談到,周末時會陪兩個孩子「圖書館旅行」,當圖書館成為旅程的其中一站,孩子便有機會參與行程規劃,在過程中逐步培養獨立性與社交能力。這樣的旅行不僅讓他們親身感受城市的文化氣息,也為閱讀注入新的期待與樂趣。每一次親子互動,其實也是一次PBL的實踐,他說:「如果人沒有餵養自己的好奇心,那麼他會從內在漸漸死去……求生的欲望也會被切去四分之一。」這句話來自BBC節目製做人約翰.洛伊德,卻也像是他多年來閱讀與教育實踐的總結。
從圖書館出發,讓孩子走得更遠
這場演講讓我們看見,圖書館的角色不只是服務,更是陪伴;洪敦明用圖書館人的溫柔與行動,重新打開教育工作者對「學習可能」的想像。當圖書館從被動的館藏空間,轉變為主動的學習設計起點,孩子不再只是「被教」,而是「被陪伴」去探索、去思考、去創造,學習才真正發生,我們就能看見,知識的光從書頁間照進生活,孩子的好奇心,將會引領他們走得更遠。
附件:全文PDF